查看原文
其他

滴滴终于把共享经济的好牌“打烂”了

海珠青年 2022-05-08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新闻周刊 Author 张茹

文章授权转载自中国新闻周刊(ID:chinanewsweekly),作者:张茹


近日,滴滴顺风车事件引发全国关注

海青菌也和大家一样 

密切关注着事件的最新进展

搭乘“共享经济”之风起家的滴滴顺风车

为何无法妥善解决安全隐患?

在享受“共享经济”利益的同时

滴滴顺风车又是如何将一手好牌打烂的?

让海青菌来为你揭秘

↓ ↓ ↓

在出行这件事上,

用户价值最核心的部分,

始终应该是安全。


100天之内,两起乘客受害的恶性事件,将滴滴从“国民级应用”推至众矢之的。


从出生到坐大出行领域,滴滴升级路上曾阅过无数对手,却在登顶后离初衷越来越远。伴随着顺风车业务再一次下线,滴滴身上那层共享经济的光环渐渐失色。 


滴滴的路,一开始就走歪了


滴滴成立时曾明确打出共享经济的旗号,在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等出行方式构建起的出行平台中,顺风车无疑更符合整合社会资源、节能减排的共享经济性质。


按照其定义,顺风车应该是上班族在上下班的路程上,顺路捎带同行者,然后同行者来分担一定的油费,达到合理利用社会资源的目的,车主并非职业司机。


按照滴滴官方此前透露,顺风车业务上线三年多时间里,已覆盖国内近400座城市,服务了十多亿次出行。


共享经济本是件好事,但滴滴的路,一开始就走歪了。在宣传顺风车期间,为了调动广大车主和乘客参与,滴滴有意突出了社交属性。


据统计,滴滴官方曾多次对大众有系统性地进行引导,除了七夕节推出的明显暗示艳遇的“我们约会吧”活动,还鼓励车主对乘客的长相、气质进行评价。

(滴滴顺风车2015年七夕节官方宣传页)


有评论称,滴滴顺风车的“印象标签”功能与滴滴拓展社交业务的野心有关。当年11月份,滴滴顺风车总经理黄洁莉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和出租车、专车、快车不一样,顺风车在政策方面有多项利好,而独有的社交性还能为这一业务加分。


“就像咖啡馆、酒吧一样,私家车也能成为一个半公开、半私密的社交空间。”黄洁莉说,“这是一个非常有未来感、非常sexy的场景,我们从一开始就想得非常清楚,一定要往这个方向打。


在偏向社交的产品逻辑之下,包括头像、照片、出行习惯等一系列乘客隐私在司机端公开可见,成为筛选条件,推高了乘客出行的安全风险。

(滴滴顺风车乘客界面)


反观车主一端,尽管滴滴一再表示,注册车主程序中平台将进行背景筛查,排除犯罪记录人员、在逃人员、吸毒、重性精神病人员等人员进入,但诸如此类的事件一再发生,让人不禁对平台的审核力度有所怀疑。


一位白领顺风车主江南(化名)告诉我们,自己两年前注册时上传了本人身份证、驾照和行驶证手续,仅用时一天就通过了审核。顺风车主的容许度相对快车、专车非常宽松。有媒体曝出,即使在今年6月份顺风车第一次整改期间,随便租赁来的车,都能注册成功。


只靠业余车主顺路带客,很难撑起顺风车的流量。继快车、专车业务对司机和车辆的准入收紧之后,很多以盈利为目的车主及资质偏低的司机转而专职开顺风车。为了吸引更多车主,滴滴并没有拒绝这些有潜在危险的司机。因为默许的态度,滴滴得以迅速汇集起近2300万车主


隐患最终爆发。今年5月份的空姐遇害和刚发生的这起案件中,嫌疑人都是“专职车主”。


大幅扩张的车源和平均一天近90万的订单量,为滴滴贡献了更多抽成。我们了解到,在各地发布的指导意见中,均对合乘车辆每日的派单数量作出规定。北京、上海等地要求上限为2次。但滴滴顺风车此前每日最高可接15单,明显高于各地政府的规定。


原本合乘、平摊费用的共享性质变味,底层的逻辑不复存在。而近乎讽刺的是,受益最大的竟是高喊共享经济的滴滴。


顺风车业务,绝不可能拱手让人


顺风车不断扩大的体量下,营运的商业属性与公益性质这对矛盾暗中滋长,最终以恶性事故的爆发终结。


8月26日下午,交通运输部联合公安部运输服务司司长徐亚华在对滴滴的约谈中指出,两起侵害乘客生命安全的恶性事件,暴露出滴滴出行平台存在的重大经营管理漏洞和安全隐患,并立即要求顺风车业务进行全面整改。


重大安全漏洞之下,滴滴顺风车业务仅在时隔不到100天之内,再次下线。


郑州空姐打顺风车遇害后,有内外部声音呼吁滴滴放弃顺风车业务,但滴滴最终选择了“整改”。许多措施看起来是对空姐遇难事件的应对:原本暴露乘客隐私的“所有个性化标签和评论功能”全部下线;“暂停接受22点-6点期间出发的订单”。


虽然经历整改,但在乐清事件发生后,虎扑论坛上有人实名举报滴滴在整改期间重新上线信息公开功能。


死灰复燃背后,滴滴毫无悬念地向利益作出了妥协。


据AI财经社从接近滴滴的人士处了解到,顺风车去年带来金8亿元利润,成为滴滴去年或许也是目前唯一盈利的业务。由此来看,让滴滴放弃现金奶牛的顺风车业务并非易事。


除却营收因素,顺风车对滴滴最大的意义在于,这是“大出行”产业链条上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在成立的第一个五年里,滴滴服务了中国将近5亿的用户,2100万车主。程维曾公开表示,希望在未来10年,滴滴能够成为全球最大的出行平台,在全球范围内服务20亿用户。


不仅如此,滴滴凭借逐渐延伸的产业链条,撑起了550亿美元的估值。


在已经坐大的出行领域,滴滴更不愿放弃既有优势,将机会拱手让人。在顺风车这一垂直领域,前有嘀嗒拼车,后有高德加入;更难保美团不会趁此抢占这块市场,壮大自己在出行领域的地盘。滴滴的对手们极有可能借此追赶甚至超越,危及自身地位。


滴滴不止一次陷入两难。


国民级应用需承担国民级责任


滴滴涉足的出行,不简单是一块份额巨大的市场,还涉及广阔的公共领域。


两起乘客受害事件中,舆论近乎一致地认为,滴滴顺风车没有能力承担保障出行人安全的责任,永久关掉它吧。事实也证明了,平台的客服条线、应急制度设计,确实存在能力上的重大缺陷。滴滴26日在公布自查进展情况时承认,随着服务体量的增大,公司安全管理和处置能力也面对巨大的挑战,特别在潜在风险识别、流程制度设计、快速响应等方面有许多亟待改善的地方。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共享经济分析师陈礼腾认为,顺风车作为典型意义上的C2C共享经济,供需双方通过第三方连接平台实现交易,其中的细节管理难度远远大于B2C模式。由于顺风车并非专职司机,对于车主的审查不会像网约车司机一样严格。而审核车主背景,做到日常的管控和巡视,最大程度上确保用户的利益与安全,是平台的社会责任。


滴滴CEO程维最新一次对话吴晓波时提到Uber,他自豪地说:中国互联网(公司)从来没有输过。但在安全这件事上,同是共享经济巨头的Uber行动比滴滴领先了不止一步。


在遭遇多起司机性骚扰投诉后,Uber在应用中上线了一项新的安全功能,即“呼叫911”紧急按钮,乘客点击这个紧急按钮,它就会立即自动将乘客所乘坐车辆的位置、品牌、型号、颜色以及车牌号发送给警方,全程无需说话。尤其是在乘客不能说话的时候,这个功能更重要。


NBC记者在这个功能出现以后做过实验,他在事先不知道地址的地方通过内置软件报警,五分钟内警察就赶到了现场。


Uber的模式给乘客提供了最大程度的安全保障。国内的网约车平台要想做到这一点,还需要警方向网约车企业开放权限,让网约车管理系统与警方的报警系统对接。如此就不会出现“温州女孩遇害事件”中警方与滴滴平台多次沟通才能获得车主信息,拖延营救时间。


八月中旬,程维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提到,“滴滴最核心的是用户价值,我们总是在不断思考用户还有哪些需求没有被满足,不管是通过技术的进步、模式的探索,怎么样能够创造性的解决用户的问题,满足用户的需求。”


滴滴早期投资人朱啸虎早前曾评论称,“国民级的应用必须承担起国民级的责任。”如今,它需要正视并真正重视的一个事实是:


在出行这件事上,用户价值最核心的部分,始终应该是安全。


在海青菌看来

在维护用户安全的问题上

滴滴需要反思的还有很多

在利益面前也能坚守责任

才是国民级应用应有的态度


猜你还想看——

1、张国荣 | 你走后的第15年,没想到还能再见你一面

2、实习生招聘 | 这可能是朋友圈里最让人羡慕的工作~

3、海珠人有福!琶洲将实现25分钟直达白云机场、1小时至香港…… | 本周热点猛回头

4、处暑|暑气即将结束?广东的夏天可不答应!

5、邓小平诞辰114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你是最好的见证者


-END-


文章授权转载自:中国新闻周刊(ID:chinanewsweekly)

本期编辑:Carol

本期责编:小V、TONG

别忘了给海青菌点个赞哟!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